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时间:2024-07-23 01:17:18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623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50号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已于2005年11月18日经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浙江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05年11月18日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
(2005年11月18日浙江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文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省行政区域内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适用本条例。
  具有科学价值的古脊椎动物化石、古人类化石同文物一样受国家保护。
  第三条文物工作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
  经济开发建设及文物利用等活动,必须遵循文物工作的方针,不得对文物造成损害。
  第四条各级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风景名胜区规划,并建立文物保护责任制。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文物保护事业所需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使文物保护的财政拨款随着财政收入增长而增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文物抢救、修缮、征集和安全设施建设等需要,设立专项经费。第七条文物保护事业可以吸纳社会资金投入,具体办法由省人民政府规定。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文物事业的捐赠,享受国家有关优惠待遇。
  第八条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有依法保护文物的义务。
  鼓励公民、法人及其他组织参与文物保护工作。县(市、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对文物保护志愿者开展活动给予支持,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文物保护志愿者进行培训、指导。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文化、教育、科技、规划、建设、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等有关行政部门和媒体,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法律法规和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全社会的文物保护意识。
  第十条对文物保护工作中有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文物行政部门给予表彰、奖励。
  第二章管理职责
  第十一条省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本条例指省文物局)主管全省文物保护工作。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依法承担本行政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有关文物保护工作。
  第十二条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文物行政执法工作,并根据国家和省的规定建立或者明确文物行政执法队伍,履行下列职责:
  (一)宣传贯彻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章,督促相关单位、个人履行文物保护义务;
  (二)监督、检查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并协同有关部门监督、检查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三)监督、检查馆藏文物的保护、利用和管理;
  (四)依法受理与文物保护相关的举报、投诉;(五)依法查处文物违法行为。
  文物流通中的执法活动按照国家、省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三条上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下级文物行政部门执法活动的指导、监督,发现下级文物行政部门查处的案件有错误的,应当责令及时纠正,必要时可以依法直接处理。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建立的有关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在文物行政部门领导下具体承担文物的日常保护、收藏、展示、研究等工作。
  第十五条省文物行政部门依法成立的文物鉴定机构,按照其职责负责文物的定级鉴定、司法鉴定和其他鉴定工作。有条件的设区的市文物行政部门可以设立文物鉴定组织,受省文物鉴定机构委托,承担相关文物鉴定工作。
  从事文物鉴定服务的社会中介机构的设立、审批及其鉴定工作的开展按照国家和省的规定执行。
  第三章不可移动文物
  第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按照文物保护法规定的职权将本行政区域内具有相当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不可移动文物,在征求所有人、使用人和相关主管部门意见后,分别确定为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报同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并依法报上级人民政府备案。上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可以选择下级文物保护单位或者其他不可移动文物,确定为本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行政部门选择的不可移动文物报请人民政府核定时,应当附具说明材料和专家意见。
  规模较大的文物保护单位应当制定专门的保护规划。
  第十七条尚未核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不可移动文物,由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予以登记,并作为文物保护点予以公布。在城镇房屋拆迁、危房改造等过程中,发现尚未登记公布的不可移动文物及其附属物,应当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及时报告当地文物行政部门。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二十四个小时内赶到现场,并在七日内提出处理意见。
  第十八条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不得擅自撤销。因自然或者意外原因损毁的,应当实行遗址保护。确需原址重建或者撤销的,必须经专家论证后依法报经省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九条不可移动文物实行原址保护原则。未经依法批准,不得迁移、拆除。
  第二十条修缮、保养、迁移、使用不可移动文物,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原则,不得损毁、改建、添建。
  文物保护工程施工应当按照文物行政部门批准的工程设计方案进行。如需变更已批准的工程设计方案中的重要内容,必须经原审批机关批准。
  第二十一条新发现重要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行政部门应当根据文物保护需要,提出修改、调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乡建设规划的建议,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规划编制程序予以修改、调整。
  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专项保护规划的制定和实施,按《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自核定公布文物保护单位之日起一年内划定其保护范围;根据文物保护需要,可以在文物保护单位的周围划定建设控制地带。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必须确保文物本体安全和历史风貌的完整,划定前应当征求文物保护单位有关主管部门及相邻利害关系人的意见。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划定的具体办法,由省文物行政部门会同省规划行政部门制定,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二十三条确需在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进行工程建设或者爆破、钻探、挖掘等作业的,必须保证文物保护单位安全,并严格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未办理上述手续的,有关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和生产、建设许可。
  对危害文物保护单位安全、污染文物保护单位及其环境、破坏文物保护单位历史风貌的已建设施、建筑物、构筑物,文物保护单位所在地县(市、区)人民政府应当责令限期治理或者依法拆迁。
  第二十四条经依法批准,迁移文物保护单位、文物保护点的,其迁移方案必须报经相应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对移建工程实施监督并组织验收。
  第二十五条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由所有人负责修缮、保养并承担相关费用。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有损毁危险,所有人难以承担修缮义务的,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申请修缮资助,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予以资助;所有人有能力承担修缮资金而拒不履行修缮义务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抢救修缮,所需费用由所有人承担。
  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所有人转让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优先购买,购买条件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二十六条不可移动文物因所有人、使用人的使用严重影响文物保护的,根据文物保护的实际需要,经与所有人、使用人协商一致,所在地人民政府可以置换或者购买该不可移动文物。
  第二十七条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与本行政区域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所有人或者使用人签订文物保护责任书,依法明确其应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
  国有省级、市级和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确需改变其管理部门的,应当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级别,由县级以上文物行政部门征得上一级文物行政部门同意后,报原公布的人民政府批准。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确需改变其管理部门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每年在城市建设维护费中安排一定的经费,专项用于历史街区和城市史迹的保护。具体比例依照省人民政府有关规定确定。
  第二十九条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对本省行政区域内的水下文物进行调查,发现重要文物的,应当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第三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有关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公约和法律法规规定,加强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保护工作。
  第四章考古发掘
  第三十一条各级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本行政区域内地下文物的勘查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勘查发现地下文物情况和有关史料记载情况,确定并公布地下文物埋藏区。
  第三十二条在地下文物埋藏区内进行工程建设的,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应当报请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在地下文物埋藏区以外进行占地三万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基本建设工程,建设单位在建设项目划定勘察设计红线前,应当报请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在工程范围内有可能埋藏文物的地方组织从事考古发掘的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
  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三十日内,组织力量在工程范围内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并将考古调查、勘探的处理意见告知申请人。
  第三十三条发现地下文物,确因建设工期紧迫或者有自然破坏危险,需要进行抢救发掘的,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发掘,同时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补办审批手续。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考古发掘结束前,考古发掘区域内不得施工或者作业。
  考古发掘工作结束后,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及时将处理意见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发现重要遗迹需要实施原址保护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责成建设单位及时调整工程建设方案,协助做好保护工作。
  第三十四条因基本建设和生产建设需要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掘的,所需经费由建设单位列入建设工程预算。具体办法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第三十五条为了科学研究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应当报经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勘探试掘面积不得超过五十平方米,确因特殊原因需要扩大试掘面积的,必须另行报批。
  第五章博物馆与馆藏文物
  第三十六条国有博物馆以及收藏文物的图书馆、档案馆等文物收藏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配备专门的库房、专职技术人员和安全设施。
  第三十七条文物行政部门应当组织力量对文物收藏单位收藏的文物进行鉴定。馆藏一、二级文物由省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鉴定确认,馆藏三级文物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组织有关专家鉴定确认。参与鉴定的专家不得少于三名。
  第三十八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建立严格的文物保护管理制度,对收藏的所有文物登记造册,区别等级,建立藏品档案,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备案。未经批准,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调取馆藏文物。
  省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全省一、二级文物藏品档案和其主管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馆藏文物档案;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建立本行政区域内的馆藏文物档案。
  第三十九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其收藏的珍贵文物,由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文物收藏单位所在的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指定具备条件的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代管:
  (一)无专门文物库房的;
  (二)安全防范能力达不到规定标准的;
  (三)专业人员缺乏或者与藏品保管工作不适应的;
  (四)有其他危及藏品安全的情形。
  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可以委托具备条件的文物收藏单位代管。第四十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之间因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需借用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馆藏二、三级文物的,应当将借用文物清单和藏品档案副本报省文物行政部门备案;借用其他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备案。
  非国有文物收藏单位和其他单位举办展览需借用国有馆藏一级文物的,应当经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馆藏二、三级文物的,应当报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借用其他国有馆藏文物的,应当报主管的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文物的借出单位和借用单位应当依法签订借用协议,明确文物现状、借用期限、用途以及双方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等事项。第四十一条因文物保护、科学研究等需要,对馆藏一级文物取样的,应当报省文物行政部门审核后,报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对馆藏二级以下文物取样的,应当报省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鼓励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博物馆。
  社会力量投资举办博物馆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
  (二)有与其功能相适应的场馆;
  (三)有一定数量具有代表性、成系统的文物和其他藏品;
  (四)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专业人员;
  (五)有与其业务活动相适应的经费或者财产;(六)有符合国家规定的安全设施;
  (七)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四十三条社会力量申请举办博物馆,应当向所在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提交下列材料:
  (一)举办博物馆申请书;
  (二)藏品目录;
  (三)场所所有权或者使用权证明;
  (四)经费来源证明或者验资报告;
  (五)拟任负责人的基本情况、身份证明;
  (六)有拟聘管理人员和研究人员的证明;(七)博物馆章程草案;
  (八)法律、法规规定应当提交的其他材料。文物行政部门应当自接到申请之日起二十日内进行审查,作出是否批准的决定;不予批准的,应当书面说明理由。经批准举办的博物馆,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办理审批登记手续后,方可对外开放。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社会力量举办的博物馆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六章文物利用
  第四十五条对文物的利用实行合理、适度的原则。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物行政部门对文物的利用实施监督管理,并提供指导和服务。第四十六条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在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向公众开放,其事业性收入用于文物保护事业。
  对具有重要价值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实行旅游者、利用者容量控制制度。
  第四十七条属于不可移动文物的宗教活动场所应当遵守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规定,确保文物安全,所在地文物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对文物保护和文物利用的监督管理。
  第四十八条利用文物保护单位进行电影、电视和其他音像制品拍摄的,拍摄单位应当提前十日向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委托的所在地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提出申请,经依法批准后方可拍摄。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拍摄的,应当依法报请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批准。
  拍摄馆藏珍贵文物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报经批准。
  拍摄单位应当采取必要的措施确保文物安全,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相关费用。
  第四十九条文物收藏单位应当充分发挥馆藏文物的作用,通过举办展览、科学研究等活动,加强对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宣传和利用。
  国有博物馆每年向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得少于二百五十天,享受国家和省优惠待遇的非国有博物馆每年向公众开放的时间不得少于一百八十天。博物馆在节假日应当开放。
  国有博物馆应当向教师、学生、现役军人、残疾人和六十岁以上公民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第七章民间收藏文物与流通
  第五十条公民、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组织通过合法方式取得的文物,受法律保护,可以依法流通,但法律、法规禁止买卖的除外。
  第五十一条公民和文物收藏单位以外的组织依法收藏文物,应当妥善保管,并接受文物行政部门的指导与监督;其收藏的珍贵文物,可以要求省文物行政部门或者所在地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代为保管。
  第五十二条设立文物商店,需报经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审查批准,并依法领取营业执照后,方可开业。
  第五十三条文物商店销售的文物、拍卖企业拍卖的文物,在销售、拍卖前需报经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审核。
  省人民政府指定的部门审核文物商店销售文物、拍卖企业拍卖文物时,对其中的珍贵文物,可以指定国有文物收藏单位优先购买,购买条件由双方协商确定。
  第五十四条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在文物出境前依法经国务院文物行政部门指定的文物进出境审核机构审核、许可,并标明文物出境标识。
  第五十五条任何单位或者个人运送、邮寄、携带文物出境,应当如实向海关申报,不得擅自剥除、更换、挪用或者损毁文物出境标识。
  第八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七条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款规定,擅自变更工程设计方案的重要内容进行施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八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未经考古调查、勘探或者发掘擅自进行工程建设,或者阻挠考古发掘单位进行考古工作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五十九条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拒不执行珍贵文物移交代管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造成文物损毁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条国有博物馆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第三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非国有博物馆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物行政部门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不得享受国家和省规定的优惠待遇。
  第六十一条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五条规定的,分别由海关、省文物行政部门依法处理。
  第六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指使、强令文物行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不依法履行文物保护管理职责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六十三条文物行政部门、其他行政管理部门及有关负责文物管理协调、执法、咨询、日常保护的管理机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对负有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一)违反本条例规定实施审批的;
  (二)不履行文物保护管理职责的;
  (三)非法借用、侵占文物的;
  (四)其他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
  第六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九章附则
  第六十五条本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1988年11月28日浙江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的《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同时废止。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县小煤矿和市属国有煤矿开展瓦斯集中整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两个若干规定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


渝府发〔2005〕52号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区县小煤矿和市属国有煤矿开展瓦斯集中整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两个若干规定的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今年以来,我市煤矿事故多发,重特大事故连续发生,特别是瓦斯事故死亡人数占煤矿事故死亡总人数的近50%。瓦斯已成为威胁煤矿职工生命安全的主要隐患,形势十分严峻。开展瓦斯集中整治是我市煤矿安全生产的重中之重。“瓦斯不治,矿无宁日”。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各煤矿企业要予以高度重视。

为了坚决遏制煤矿安全事故特别是瓦斯重特大事故的发生,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促进我市煤炭产业健康发展,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国办发明电〔2005〕6号)和全国煤矿瓦斯治理现场会议精神,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安监总局、国家煤监局《煤矿瓦斯治理经验五十条》(发改能源〔2005〕457号)要求,借鉴国内主要产煤省区的作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重庆市区县小煤矿开展瓦斯集中整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若干规定》和《重庆市市属国有煤矿开展瓦斯集中整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若干规定》。经2005年5月19日市政府第5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五年五月二十四日







重庆市区县小煤矿开展瓦斯集中整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加强乡镇煤矿瓦斯事故的预防,遏制煤矿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促进我市煤炭产业健康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监察条例》和《煤矿安全规程》等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结合我市煤矿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市区县(自治县、市)辖区内各类所有制小煤矿(市级国有煤矿另行规定)。



第二章 预防重特大瓦斯事故责任制



第三条 建立以煤矿企业为主体的预防重特大瓦斯事故责任体系。

煤矿业主、区县(自治县、市)属国有煤矿法定代表人是煤矿安全生产、预防煤矿重特大瓦斯事故的第一责任人,对煤矿瓦斯治理工作的资金投入、“一通三防”管理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员工培训、物资器材的供给保障等全面负责;

矿长(经理)是煤矿安全生产、预防瓦斯事故的主要责任人,对煤矿瓦斯治理工作规章的贯彻执行、劳动组合、技措工程计划的编制和实施、员工违章行为的控制负责;

煤矿技术负责人(总工程师)是煤矿瓦斯事故预防工作的直接责任人,对瓦斯治理工作的采掘部署、技术管理、规程措施负编制、审批、贯彻、监督责任;

分管生产、安全的副矿长负责预防瓦斯事故的现场管理和规程、措施的落实。

第四条 产煤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分管煤矿安全生产的领导,对本地区所辖煤矿预防特大瓦斯事故负领导责任。

产煤区县(自治县、市)煤矿安全监管部门负责人对所辖煤矿预防特大瓦斯事故负直接管理责任,负责检查、督促煤矿企业贯彻执行治理瓦斯的有关政策法规、技术规范和规定工作。

产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领导对所辖煤矿预防重特大瓦斯事故负直接领导责任,负责督促煤矿落实上级有关煤矿安全生产的指令,督促煤矿落实安全隐患整改。

产煤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采矿秩序的监督管理和打击非法开采。



第三章 煤矿通风瓦斯监管机构设置及人员配置



第五条 产煤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的煤炭管理部门,要明确内设机构和责任人员负责煤矿瓦斯治理工作。年产煤100万吨以上的产煤区县(自治县、市)煤炭管理部门必须配备总工程师,并内设通风瓦斯监管机构;年产煤30万吨以上的区县(自治县、市)煤炭管理部门要明确一名技术负责人;瓦斯监管机构在总工程师或技术负责人的直接指导下开展工作。

第六条 煤矿企业必须配备或聘请煤矿采掘或通风专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技术负责人,必须设立负责“一通三防”的工作机构,否则不准生产。

第七条 严把瓦检员、放炮员、防突员、电工“三员一工”的配置和准入关。煤矿瓦检员、防突员必须专门配置,专司其职,不得兼职。煤矿瓦检员、放炮员必须具有小学以上的文化程度,煤矿防突员和电工必须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达不到以上文化程度的,培训机构不得入训,颁证机关不得发证;未经培训合格的,不得上岗。未配齐以上人员的,不准生产。

第八条 新矿工必须经煤监部门认可的四级培训机构进行一个月以上的入井安全培训,经考试(考核)合格、煤炭企业颁发由煤炭管理部门统一印制的“入井资格证”后,方准予上岗。转矿的矿工必须经本矿安全技术人员对其进行不低于一周的转矿培训,矿内转岗人员要经过3天以上的培训。以上培训要有记录备查,矿井要建立职工培训档案;区县(自治县、市)煤炭管理部门要建立入井员工档案。

第四章 预防重特大瓦斯事故的装备保障



第九条 矿井要提足用够安全费用,每吨煤的提取标准为10元。其中:7.5元由企业自留建立专账,专款专用,0.5元和2.0元分别由市和区县(自治县、市)集中统筹安排。市和区县(自治县、市)集中统筹部分,主要用于市和区县(自治县、市)两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联网建设、矿山应急救援、煤矿安全科技进步、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奖励。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等部门要加强对企业安全费用的提取和使用进行监管。

第十条 矿井应装备瓦斯监测报警断电系统,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安装瓦斯监控系统,探头数量和安装地点要符合要求,并且接入市、区县(自治县、市)联网监控系统。

第十一条 矿井必须有足够数量的风表、光学瓦斯检查仪、便携式瓦斯检查仪等通风安全检测仪表,经国家授权的安全仪表计量检验单位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并定期维修保养。

第十二条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装备和使用瓦斯抽放系统或移动抽放泵站,否则不准生产。必须配齐使用防突预测预报仪和防突机具并有备用,每位防突工要配备地质罗盘、跑表、弹簧秤。

第十三条 煤矿企业必须配备足够数量的自救器,高瓦斯矿井和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配备隔离式自救器。

第十四条 矿灯必须集中管理、统一发放和维修,并建立严格的维修、充电、发放制度和记录,严禁将矿灯分发给矿工自己管理。



第五章 预防重特大瓦斯事故的管理



第十五条 矿井必须有完整的独立通风系统,严禁不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串联风、循环风、老塘风。

采、掘工作面必须实行独立的通风,不得相互串联。因特殊原因要串联的,必须制定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的串联通风技术安全措施,并报县级煤炭管理部门备案。

第十六条 矿井必须有足够的风量,严禁超通风能力生产。矿井风量配备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每季度根据矿井实际风量由矿技术负责人核定一次矿井产量,并将核定结果报区县(自治县、市)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十七条 矿井主要通风机每天必须24小时连续运转。主要通风机因故停机,值班矿长必须立即通知井下停电撤人,并打开井口防爆门,利用自然风压通风。恢复通风后,必须先派瓦检员检查矿井系统风流中、采煤工作面和机电硐室的瓦斯含量。瓦斯含量不超限方可向井下送动力用电;掘进工作面瓦斯排放后,方可向井下派生产人员。主要通风机未运行,严禁安排工人入井。

第十八条 所有掘进工作面都必须安装局部通风机,严禁采用扩散通风掘进。

局部通风机应安装在新鲜风流中,距离回风侧不得小于10米;风筒出口距碛头的距离不得大于5米,保证有足够的出口风量。

局部通风机不得拉循环风,严禁使用1台局部通风机同时向2个以上(含2个)同时作业的掘进工作面供风。

使用局部通风机通风的掘进工作面,不得停风;因故停风时,现场人员必须立即撤出到大巷中,并切断电源。

第十九条 使用局部通风机供风的地点必须安装风电闭锁装置,保证停风后切断停风区内电器设备的电源。同时,煤巷和半煤巷掘进工作面必须安装有瓦斯超限报警断电装置,实现“风电、瓦斯电”闭锁,否则禁止掘进作业。

第二十条 矿井每个班都必须配备专职瓦检员巡回检查瓦斯。高瓦斯、煤与瓦斯突出矿井每个采掘工作面、每个生产班都必须配备专职瓦检员随时检查瓦斯。

第二十一条 所有采掘工作面、硐室和使用中的电器设备设置地点、有人作业的地点都必须设点检查瓦斯。矿井每月必须编制瓦斯巡回检查计划,瓦斯检查点的设置在巡回检查计划中明确规定。

第二十二条 瓦检员必须填写现场瓦斯记录牌版和记录手册,瓦斯检查记录牌版、瓦斯记录手册和瓦斯日报表必须“三对口”。严禁瓦斯检查空班、漏检和假检。瓦斯含量超限,严禁作业。

第二十三条 严格执行瓦斯日报表、安全监测日报表审签制度。矿井瓦斯日报表、安全监测日报表每天必须送矿长、矿技术负责人审签;对矿井瓦斯含量超限要查明原因,提出处理意见。

第二十四条 矿井报废井巷,必须及时进行永久性密闭;临时停工的巷道不得停风,否则,必须撤出人员,切断电源,并按规定进行处理。恢复盲巷的通风或揭穿启封井巷,必须编制措施排放瓦斯后,才准安排作业。严禁在停风或瓦斯含量超限区域内作业。

第二十五条 所有煤矿的采煤工作面,都必须推行壁式采煤法。因特殊地质原因不能实行壁式开采的,必须经过有相应资质的安全技术中介机构进行技术论证,提交论证报告,并同时制定非壁式开采的技术安全措施,报县级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备案后,方可生产。

第二十六条 突出矿井、高瓦斯矿井、以及低瓦斯矿井的高瓦斯区域的采煤工作面,必须采用壁式后退式采煤法,严禁采用前进式采煤方法。

第二十七条 矿井主要进风巷道的净高不得低于2米,总回风巷的高度不得低于1.5米,总回风巷通风断面不得小于3平方米。

第二十八条 必须严格执行装药前、放炮前和放炮后检查瓦斯含量的“一炮三检”制和瓦检员、放炮员、班组长(安全员)“三人”连锁放炮制度。

第二十九条 井下放炮及岗哨设置距离不得低于如下规定:

直巷:全煤巷道100米,半煤岩、全岩巷道150米;

转弯巷道:全煤巷道75米,半煤岩、全岩巷道100米;

防突巷道:同时满足300米,反向风门外的新鲜风流中;

防突揭石门:全井停电撤人到地面,在地面放炮。

第三十条 在采掘过程中,只要发生过一次瓦斯动力现象的矿井,即按煤与瓦斯突出矿井管理;只要发生动力现象的煤层即为突出煤层。本矿井及周边相关的类同矿井都必须按突出矿井进行监管。凡发生过瓦斯事故的矿井,一律按高瓦斯矿井进行监管。

第三十一条 开采突出煤层时,必须采取突出危险性预测、防治突出措施、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检验、安全防护措施等“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防突采掘头面每一循环允许推进度必须经矿技术负责人审批。

“四位一体”的综合防突措施和石门揭穿突出煤层的局部防突措施必须报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二条 突出煤层上山掘进工作面在施工防突钻孔时,必须对掘进碛头的煤体进行全封闭背护;在掘进时若遇煤层松软,也必须采取背护措施,严禁空头作业。

第三十三条 突出矿井必须强制性开采保护层和建立抽放系统,做到可保尽保、应抽尽抽。已划定的突出危险区、突出煤层的地质构造带,上山掘进和突出矿井单一煤层采掘等,在采掘作业前,必须实施预抽煤层瓦斯防突措施,预抽煤层瓦斯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190条规定,否则禁止生产。

突出矿井在采掘布置上,必须做到开拓区超前保护层开采区(或预抽瓦斯区)、保护层开采区(或预抽瓦斯区)超前被保护煤层回采区并符合有关规定,否则禁止生产。

第三十四条 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放炮时,必须撤出与放炮的采掘工作面回风巷道相连的区域、在放炮地点水平以上的所有人员,并制定详细的搜索站岗措施。

掘进工作面必须设置2道牢固的反向风门,风门质量必须符合规定。

第三十五条 入井电气设备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规定,严禁非防爆隔爆的电器设备入井。

井下电器设备的防爆检查每周至少一次,并有记录可查。严禁电器设备失爆。

第三十六条 使用电煤钻打眼的采掘工作面,必须安装电煤钻综合保护装置,严禁采用干湿变压器代替电煤钻综合保护装置。

第三十七条 入井人员禁带烟火,禁穿化纤衣服入井。井下电工严禁带电作业。

第三十八条 严格控制井下同时作业的人数。防突施钻班每班不超过4人,掘进工作面每班不超过6人,采煤工作面每班不超过15人,3万吨/年以下矿井每班下井最高人数不超过40人,6万吨/年以下的矿井每班下井最高人数不超过60人,9万吨/年以下的矿井每班下井最高人数不超过90人。

第三十九条 建立各级干部和管理人员、矿主下井跟班制度,各产煤区县(自治县、市)煤炭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人每月下井不少于1天,分管领导每月下井不少于3天,矿长每月下井不少于12天,矿主每月下井不少于1天。



第六章 处罚与责任追究



第四十条 凡发生瓦斯窒息、瓦斯燃烧和瓦斯爆炸事故的矿井,责令立即停产整顿,整顿时间不低于3个月。由煤矿安全监管部门和煤监部门监督执行。

第四十一条 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发生一次死亡3—9人的重大瓦斯责任事故的,视其情节给予事故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行政记过至降级处分,给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主要领导行政警告至降级处分。

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含2次)重大瓦斯责任事故的,对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从重或加重处分;一年内发生3次以上(含3次)重大瓦斯责任事故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应引咎辞职或予以责令辞职。

第四十二条 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发生一次死亡10—29人的特大瓦斯责任事故的,视其情节给予事故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行政记大过至撤职处分;对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分管领导按行政问责制予以追究。

对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或一个区县(自治县、市)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含2次)每次死亡10—19人或一次死亡20—29人的特大瓦斯责任事故的,对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和区县(自治县、市)政府分管领导从重或加重处分;对区县(自治县、市)政府主要领导,按行政问责制予以追究。

第四十三条 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全市一年内发生两次每次死亡20—29人的特大瓦斯责任事故的,对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分管领导,按行政问责制予以追究。

全市一年内发生3次以上(含3次)每次死亡20—29人特大瓦斯责任事故的,对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分管领导从重或加重处理;对市煤炭行业管理部门主要领导,按行政问责制予以追究。

第四十四条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发生重特大瓦斯责任事故的其他责任人员,依照渝府发〔2000〕2号、渝府发〔2001〕64号文件的规定处理;涉及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的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建议其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五条 在一个乡镇(街道办事处)行政区域内出现一处非法开采或属应关而未关闭的煤矿,视情节轻重,给予乡镇(街道办事处)长(主任)及有关责任人员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出现两处以上(含两处)无证非法煤矿,视情节轻重,给予乡镇(街道办事处)长(主任)及有关责任人员行政记大过至撤职处分。

发现或接到无证开采、越层越界开采的报告或举报,未予立即制止并未在3日内向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报告的,视情节轻重,给予乡镇(街道办事处)长(主任)及有关责任人员行政记过至降级处分。

向非法开采或属应关而未关闭的煤矿,提供电力和民爆物品的,视情节轻重,对电力部门和民爆物品管理部门的有关责任人员行政警告至记大过处分。

第四十六条 煤矿企业业主(主要经营投资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立即改正,并可以处2万元以下罚款:

(一)未建立“一通三防”管理机构,配齐工程技术人员;

(二)聘任的矿长、技术负责人不具备安全专业知识;

(三)煤矿特殊工种未取得安全操作资格证上岗作业,瓦检员、放炮员、防突工、井下电钳工配备不足;

(四)煤矿安全费用的提取和使用不足,未保证防治瓦斯事故所需资金。

煤矿企业业主(主要经营投资人)有本条第一款的违法行为,导致安全生产事故但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上限进行处罚。

第四十七条 煤矿矿长(经理)、技术负责人有下列行为之一的,责令立即改正,并可以处1万元以下罚款:

(一)拒不执行煤矿安全监察或监管部门指令;

(二)入井人员未经安全培训合格就安排上岗作业;

(三)特种作业人员未取得特种作业人员操作资格证就安排上岗操作;

(四)未编制《作业规程》和防治瓦斯事故的技术安全措施就开工作业,或所编制的规程、措施未组织学习、贯彻。

煤矿矿长(经理)、技术负责人有本条第一款的违法行为,导致安全生产事故但不够追究刑事责任的,按有关法律、法规的上限进行处罚。

第四十八条 区县(自治县、市)人民政府必须对辖区内被评估为D类的小型煤矿停产整顿,对矿长(法定代表人)提出警告并对拒不停产整顿或在规定期限内整顿不合格的煤矿依法予以关闭。

第四十九条 煤矿企业有违反本规定相关内容的,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的上限处理。

第五十条 加强对矿工伤亡事故的善后理赔。凡发生煤矿死亡事故,按照有关规定计算以就高原则予以一次性理赔,每位工亡职工的一次性赔付金额不得低于20万元;按照规定计算不足20万元部分,由业主承担补贴。矿主有责任为每一个矿工办理工伤保险,对因工受伤和致残(含职业病)的未投保职工,仍由用人单位负责按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全额支付费用。

第五十一条 对发生重特大事故,死亡人数达到渝府发〔2004〕105号文件规定的矿井,依法取消生产资格,收回采矿权予以公开拍卖或关闭,拍卖所得优先用于事故善后和理赔。

第五十二条 实行有偿举报制度。有违反本规定行为的,知情者有权举报,对举报有功人员,按市政府规定予以奖励。

举报电话:

市 经 委63833572 市安监局67511059

重庆煤监局63737795 重庆煤监局渝中分局62820529

重庆煤监局渝南分局85891666

重庆煤监局渝东分局87505279

重庆煤监局黔江工作站79244987









重庆市市属国有煤矿开展瓦斯集中整治

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若干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加强国有重点煤矿瓦斯事故的预防,遏制煤矿重特大瓦斯事故的发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煤矿安全规程》、《防治煤与瓦斯突出细则》、《国有煤矿瓦斯治理的规定》等法律、法规和规范,结合重庆地区市级国有煤矿瓦斯防治工作的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我市市级国有煤矿(含国有控股煤矿)。



第二章 组织管理与责任体系



第三条 煤矿企业(矿井)必须建立健全“一通三防”的领导责任制、职能部门责任制和岗位人员责任制。

煤矿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以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为核心的“一通三防”责任体系,必须设置通风瓦斯监管专门机构,建立“一通三防”专业队伍,配齐配足“一通三防”工程技术人员;突出矿井必须在通风部门内设置防治突出专门机构,明确防突技术负责人,并配备瓦斯地质技术人员,由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直接领导。

第四条 煤矿企业在编制生产建设长远发展规划和年度生产计划时,必须编制通风瓦斯防治规划和防治瓦斯灾害措施计划。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依据《煤矿安全规程》、相关法规所制定的技术方案或措施,除企业负责人外其他人员严禁修改。企业负责人的修改意见应以书面资料备存。

第五条 重庆煤炭(集团)公司必须切实履行企业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对所属煤矿企业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与监督,建立“一通三防”重大隐患排查制度和“一通三防”督查和防突督导制度,制定防治瓦斯重大事故的专门规定与现场重大安全隐患的处罚规定。

煤矿企业必须制定防止重特大事故的管理办法,建立“一通三防”重大隐患定期排查制度和防突头面防突措施实施督查制度,“一通三防”重大隐患排查每月不少于1次,对防突头面的防突措施实施督查每月不少于3次。

第六条 各级煤矿企业负责人是防治瓦斯重特大事故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建立瓦斯治理责任制和管理制度,负责落实年度防治瓦斯重特大事故所需的人、财、物,瓦斯治理的科研经费必须优先解决;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承担防治瓦斯重大事故的技术责任,负责组织制定治理瓦斯方案和安全技术措施,负责瓦斯治理资金的安排使用;分管生产(瓦斯)的领导承担现场执行安全技术措施的责任,分管安全的领导承担现场安全监督检查的责任。

重庆煤炭(集团)公司必须每季度组织召开一次预防瓦斯重大事故的安全生产办公会。集团所属矿业公司主要负责人(董事长、总经理)每季度至少主持召开一次预防瓦斯重大事故的专题会议,组织一次预防瓦斯重特大事故的专项检查;矿长每月主持召开一次预防瓦斯重特大事故的专题会(或安全办公会),组织一次预防瓦斯重特大事故的专项检查。

第七条 严格干部跟班下井制度。重庆煤炭(集团)公司主要领导每月下井天数不少于2天,分管生产及安全工作的领导不少于4天;重庆煤炭(集团)公司下属公司主要领导每月下井天数不少于4天,分管生产及安全工作的领导不少于8天;各市属国有大矿主要领导每月下井天数不少于8天,分管生产及安全工作的领导不少于12天。

第八条 强化安全培训工作,各个矿业公司必须建立安全培训中心,开展全员培训教育,实行“五个一”(一日一专题、一周一案例、一月一考核、一月一评比、一月一奖惩)和“三同时”(工人干部同时参加培训、同时考试、同时接受奖惩),做到班前培训全员学,夜校培训重点学,脱产培训系统学。

第九条 生产及主要辅助单位职工未经“一通三防”专门培训考试合格不得担任班、队长;特殊工种必须有两年以上采掘工作经验,并经培训合格,持证上岗。

第十条 重庆煤炭(集团)公司所属煤矿企业都必须提足用够安全费用,瓦斯治理专项资金按吨煤15元提取,建立专账管理。其中:重庆煤炭(集团)公司集中统筹每吨煤1.6元,重点用于“一通三防”系统技措工程、装备设施和重大隐患整改的集中投入;市集中统筹每吨煤0.4元,用于市和集团两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联网建设、矿山应急救援、煤矿安全科技进步、煤矿安全专项整治和安全生产奖励。煤炭管理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等部门要加强监管。

第十一条 生产矿井内采煤工作面和防突掘进工程严禁对外承包;井内其他建安工程确需外包委托的,必须交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且必须由发包方负责安全监管。



第三章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



第十二条 必须测定矿井新水平、新采区煤层瓦斯压力、瓦斯含量、煤层透气性系数等基本参数;必须对防突措施参数及有效性、预测突出的方法及其敏感指标进行考察。未完成上述基本参数测定和防突措施参数、预测突出方法考察的,严禁进行石门揭突出煤层的工作。

第十三条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开展瓦斯地质研究工作。 矿井必须按规定绘制瓦斯地质图,图中必须标明采掘关系、煤柱关系、被保护范围、煤层赋存条件、地质构造、突出点的位置、突出强度、瓦斯基本参数等瓦斯、地质资料,并根据实际揭露资料每月修改、填绘。

第十四条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开展煤层瓦斯突出危险性区域预测与突出危险性划分,突出重点,分级管理,分类治理。在矿井采掘过程中,凡是发生过瓦斯动力现象的煤层都必须纳入突出煤层进行管理,并按规定程序组织鉴定。

第十五条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采区巷道布置前,必须分析采区地质资料和相邻采掘活动关系,采取措施摸清采区地质构造情况和采动压力分布情况,严禁将石门、开切眼或巷道贯通点布置在地质构造带或应力集中地点。否则,必须编制严密的防突出专门措施,报矿业公司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或上一级技术负责人批准。

第十六条 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必须坚持开采保护层,未开采保护层而直接开采严重突出煤层(包括未受保护的煤柱影响区),掘进前必须进行掘进条带预抽瓦斯,采煤前必须进行底板网格预抽瓦斯和本层预抽瓦斯,预抽瓦斯的有效性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第190条规定后方可进行采掘作业;其开采方案报重庆煤炭(集团)公司批准。

第十七条 开采有煤与瓦斯突出危险的保护层,必须坚持先抽放后回采的原则。工作面掘进前必须执行掘进条带预抽瓦斯,采煤前必须执行本层预抽瓦斯,其预抽时间必须达6个月以上或经考察确定、瓦斯抽放率大于30%或残存瓦斯含量应低于始突标高瓦斯含量,且采煤前必须对预抽瓦斯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报告报矿业公司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进行检验回采。在回采过程中,预抽瓦斯超前工作面回采的距离不得小于300米或经考察确定。

第十八条 正在开采的保护层工作面必须超前于被保护层掘进工作面。其超前距离不得小于保护层与被保护层之间法线距离的两倍,并不得小于30米;保护层工作面超前被保护层掘进工作面的时间间隔不得少于3个月或经考察确定。

第十九条 保护层开采不得留设煤柱。因大面积薄化或地质构造等特殊情况确需大面积留设煤柱的,必须报矿业公司总工程师(技术负责人)审查批准,并准确绘制在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上。

第二十条 倾斜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不得采用仰斜开采;急倾斜突出薄煤层采煤工作面,严禁采用倒台阶采煤方法;突出(高瓦斯)矿井的采煤工作面,严禁采用无“超前运输巷、回风巷”的前进式采煤方法。

第二十一条 倾角小于25度的倾斜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开采前,必须对开切巷后方及回风巷上方至少10米范围未受保护的煤体采取有效的消突措施;倾角大于25度的倾斜、急倾斜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开采前,必须对开切巷后方及回风巷上方至少20米范围未受保护的煤体采取有效的消突措施;采用斜巷开切的急倾斜突出煤层采煤工作面初采期间,严禁回收密集或掩护支架上采空区浮煤,防止开切斜巷上方煤体冒落诱导突出。

第二十二条 突出煤层掘进工作面掘进前,必须对掘进区域先预抽后掘进,其预抽时间必须达6个月以上或经考察确定,瓦斯抽放率大于30%和抽放瓦斯后残存瓦斯含量小于该煤层始突深度的原始瓦斯含量,且掘进前必须对预抽瓦斯效果进行评价,评价报告报矿业公司批准后,方可进行检验掘进。

第二十三条 急倾斜突出煤层掘进工作面必须采取防止煤体冒落诱导突出的措施。采用金属支架支护的巷道放炮前,在距工作面10米内必须采用前探支架配金属扣寸等措施进行加固,上山掘进还必须对工作面后方全部支架采取加固措施;在松散、易冒落煤层中掘进还必须采取金属骨架措施对工作面前方煤体进行有效支护。不得沿急倾斜突出煤层真倾斜方向掘进上山。

第二十四条 石门揭穿突出煤层前,在工作面距煤层法线距离10米(地质构造复杂、岩石破碎的区域20米)、5米、3米、1.5米(急倾斜煤层2米)之外,必须按《煤矿安全规程》第200条规定采取有针对性的防突措施,并分步报矿业公司总工程师审批。

第二十五条 石门揭煤工作面距突出煤层法线距离10米起永久支护必须跟拢碛头。石门揭穿煤层后,必须立即对石门两帮及顶部煤体进行可靠支护,严禁空帮空顶,并制定防止放炮打垮支架的专门措施,否则,严禁进入煤层顶(底)板掘进。石门与突出煤层巷道贯通前,必须对贯通点两侧5米范围煤层巷道进行可靠加固,并采取防突措施,经检验有效后才能贯通。

第二十六条 石门揭穿急倾斜严重突出煤层前,必须采取金属骨架措施;过煤门期间要对碛头采取强力支护,永久支护要紧跟工作面,对棚顶的煤层要背护牢实、接顶严密;揭其他突出煤层,根据情况采取相应措施的加强支护。

第二十七条 在突出煤层中施工防突钻孔前,必须架设迎面支架,对施工钻孔地点煤壁背护严实,并保持5米的安全超前距离;在第一次执行防突措施或无可靠安全超前距时,必须施工直径42毫米的浅孔排放,只有在工作面前方形成5米的安全超前距后,方可实施正常的防突措施;施工防突钻孔过程中在安全超前距内如出现喷孔、指标超标,必须按无安全超前距处理,继续施工直径42毫米的浅孔排放,经检验无突出危险后,方可继续实施正常的防突措施。

第二十八条 在突出煤层中,施工防突钻孔的作业人数不得超过3人;防突采煤工作面放炮时,必须采取远距离撤人放炮措施,采用割煤机割煤时,必须在进风侧远距离操作割煤机,其回风系统严禁有人。

第二十九条 防突掘进工作面必须具有独立、可靠、畅通的回风系统,在其进风侧的巷道中必须设置两道牢固、可靠的防逆流反向风门,风门墙体最小厚度不得低于1米,四周掏槽深度不低于0.5米,水泥沙浆砌缝,门扇厚度不得小于50毫米,通过墙体的风筒、水沟、风窗必须安设防逆流装置,各种管缆孔必须封堵严实;与其回风系统相连通的进风巷道,必须建筑坚固、可靠的2道连锁的正向风门和2道反向风门;严禁在防突掘进工作面回风侧设置控风设施。

第三十条 防突工作面掘进必须执行远距离撤人放炮措施。煤巷防突掘进工作面放炮时,人员撤至距防逆流风门300米以外的进风巷道中;石门揭煤(严重突出煤层掘进)放炮时,人员撤至距防逆流风门500米以外的进风巷道中,放炮地点及警戒线内的进、回风系统所有人员必须全部撤出,其它与回风风流巷道相连接的巷道,其警戒点设在距离回风口或连接点100米以外的非防突工作面回风系统的通风井巷中;岩巷掘进面在岩溶裂隙发育、瓦斯涌出异常、地质构造或断层遇煤层掘进放炮时,严禁将放炮地点设在回风风流流经的巷道中。

第三十一条 重庆煤炭(集团)公司及所属矿业公司都必须建立瓦斯在线监控中心,并安排人员实时动态监控,所有矿井瓦斯信息必须接入市瓦斯信息监控系统进行监控,各矿业公司、矿井必须明确专人负责,动态监控与处理;突出矿井瓦斯监测系统还必须具有交叉断电功能,防突掘进工作面防逆流风门外至放炮地点之间必须安装瓦斯浓度传感器,瓦斯浓度超过规定后必须能够切断瓦斯逆流可能波及的所有采掘工作面电器设备电源。凡是瓦斯监测监控系统不完善、不可靠、功能不全的矿井必须限期整改,否则不准生产。

第三十二条 突出矿井必须有完善、可靠的瓦斯抽放系统。保护层工作面无瓦斯抽放系统或被保护层工作面抽放卸压瓦斯效果差,工作面瓦斯长期超限,严禁组织生产。

第四章 防止瓦斯爆炸



第三十三条 抽放易自燃煤层的采空区瓦斯时,必须每周对抽放管内气体进行取样化验分析,防止煤层自燃。

第三十四条 突出(高瓦斯)矿井的采煤工作面回风隅角和尾排瓦斯专用巷道内必须安设瓦斯传感器和一氧化碳传感器,且通往尾排瓦斯专用巷道内的金属导体必须断开或进行可靠的绝缘,并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137条的规定,否则,采煤工作面严禁组织生产和采用专用巷道尾排瓦斯的措施。

第三十五条 矿井必须从采掘生产管理上采取措施,防止瓦斯积聚和微风作业,临时停工的掘进工作面,严禁停风。矿井必须建立严格的瓦斯排放制度和矿井主要扇风机运行管理制度,明确瓦斯排放的程序和瓦斯排放井上下现场负责人。凡是瓦斯排放或矿井主扇风机因故停机,煤矿总工程师必须立即到煤矿调度室负责指挥,并按事故处理预案进行全过程组织处理。

第三十六条 严格执行“一炮三检”、“三人连锁放炮”制度,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还必须执行“放炮请示汇报”制度。

第三十七条 突出(高瓦斯)矿井中的煤巷、半煤岩巷掘进工作面和低瓦斯矿井煤巷、半煤岩巷及瓦斯涌出异常的岩巷掘进工作面,必须按“三专两闭锁”的要求进行掘进系列化装备。

第三十八条 矿井必须建立电气设备定期防爆检查制度,配备专职防爆检查人员,并严格执行《煤矿安全规程》第490条的规定,消灭矿井电气设备失爆。



第五章 严格事故追查和提高赔付标准



第三十九条 凡瞒报“一通三防”非人身事故、虚报瓦斯抽采量、钻孔施工弄虚作假、瞒报瓦斯超限的,给予矿分管领导行政记大过直至撤职处分。

第四十条 在煤矿安全工作中,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发生1次死亡3—9人的重大瓦斯责任事故的,视其情节给予事故矿分管领导记过至降级处分,给予事故矿主要领导警告至降级处分。

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含2次)重大瓦斯责任事故的,对矿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从重或加重处分;一年内发生3次以上(含3次)重大瓦斯责任事故的,矿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还应引咎辞职或予以责令辞职。

第四十一条 在煤矿安全工作中,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发生1次死亡10—29人的特大瓦斯责任事故的,视其情节给予事故矿分管领导和主要领导记大过至撤职处分,给予矿业公司分管领导记过至降级处分。

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含2次)每次死亡10人以上或1次死亡20—29人特大事故的,对事故矿分管领导、主要领导和矿业公司分管领导从重或加重处分;对矿业公司主要领导和市煤炭(集团)公司分管领导,视其情节给予记过至撤职处分。

第四十二条 在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因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全市一年内发生2次以上(含2次)每次死亡20—29人的特大瓦斯责任事故的,对市煤炭(集团)公司主要领导视其情节给予行政记过至撤职处分。

市级国有煤矿一年内发生3次(含3次)以上每次死亡20—29人的特大瓦斯责任事故的,对市煤炭(集团)公司主要领导从重或加重处分。

第四十三条 在煤矿安全生产中,对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发生重特大瓦斯责任事故的其他责任人员,依照渝府发〔2000〕2号、渝府发〔2001〕64号文件的规定处理;涉及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的责任人员,由监察机关建议其主管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处理。

第四十四条 提高煤矿事故赔付标准。凡发生煤矿死亡事故,按照有关规定计算以就高原则予以理赔,每位工亡职工的赔偿总金额不得低于20万元。其中,抚恤部分可一次性补偿,也可以按月领取抚恤金,由工亡家属自主选择。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物业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海南省三亚市人民政府


三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三亚市物业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各区管委会,市政府各有关单位:

  《三亚市物业管理实施办法》已经五届市政府第68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一年十一月七日



三亚市物业管理实施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物业管理活动,维护业主和物业服务企业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海南经济特区物业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是本市物业管理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物业管理活动的管理、监督和指导。


  居(村)民委员会、区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公安、工商、执法、物价、消防和专业经营性单位应当协助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对物业管理活动进行管理、监督和指导,调解物业管理服务纠纷。


  第三条 本市实行市、区(镇)两级物业管理联席会议制度。


  市级物业管理联席会议主席由市政府协调城建工作的副秘书长担任,成员由区管理委员会或镇人民政府、市政府相关部门等各方代表组成。


  区(镇)级物业管理联席会议主席由区(镇)行政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区管理委员会或镇人民政府、居(村)民委员会、建设单位、物业服务企业、业主委员会或者业主代表、市政府相关部门和相关专业经营单位等各方代表组成。


  市政府相关部门指住建、规划、国土环境资源、综合行政执法、工商、公安、消防、物价、园林环卫、卫生、信访等部门。相关专业经营单位指供水、供电、供气、有线电视、邮政、电信等企业。



  区(镇)级物业管理联席会议不能解决的问题提交市级物业管理联席会议解决。


  市级物业管理联席会议由市政府负责组织召集,区(镇)物业管理联席会议由区管理委员会或镇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召集。


  物业管理联席会议主要协调解决下列问题:


  (一)业主委员会不依法履行职责的问题;


  (二)业主委员会换届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三)履行物业服务合同中出现的重大问题;


  (四)提前终止物业服务合同的问题;


  (五)物业服务企业在退出和交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六)无物业服务资质或者无营业执照的企业非法从事物业服务的问题;


  (七)与物业服务区域相关的市政道路、环境卫生、供水、供电、供气、电信、邮政等基础服务设施问题;


  (八)治安、计生等重要的社会管理问题;


  (九)需要协调解决的其他物业管理重大问题。


  第二章 业主、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


  第四条 依法登记取得或者取得建筑物专有部分所有权的人,认定为业主。


  业主享有下列权利:


  (一)参加业主大会会议、发表意见、行使表决权;


  (二)推选业主代表,选举业主委员会委员,同时享有被选举权;


  (三)监督业主委员会的工作;


  (四)提议召开业主大会会议,就物业管理的有关事项提出建议;


  (五)提出制定或者修改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建议;


  (六)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接受物业服务企业提供的服务;


  (七)监督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八)监督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和使用;


  (九)对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和相关场地使用情况的知情权和监督权;


  (十)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


  业主可以委托代理人行使业主的权利。业主委托代理人行使权利时,应当出具委托书,并附业主本人房产证和身份证明的复印件。


  第五条 业主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遵守业主大会议事规则和管理规约;


  (二)执行业主大会通过的决定和业主大会授权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


  (三)配合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和管理规约实施的物业管理活动;



  (四)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的约定,按时全额交纳物业服务费及相关费用;


  (五)维护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共秩序和环境卫生;


  (六)按照规定交存或者续交专项维修资金;


  (七)配合当地政府和社区做好治安、人口管理、计生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工作;


  (八)遵守公共秩序,维护三亚城市形象;


  (九)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第六条 物业使用人根据与业主的双方约定,享有业主相应的权利和履行业主相应的义务。物业使用人不履行约定的,由业主承担连带责任。业主与物业使用人约定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约的规定。


  本办法所称物业使用人,是指物业的承租人或者实际合法使用物业的人。


  第七条 业主将物业租赁给他人时必须符合《商品房屋租赁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办理租赁登记备案手续,并告知物业服务企业。


  承租人在入住时必须在物业服务企业办理登记手续,向物业服务企业提供有效身份证明和房屋租赁登记备案证明复印件。


  业主出租房屋或长期空置房屋应向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留下真实有效的联系方式,当联系方式发生变化时应及时告知业主委员会或物业服务企业。


  第八条 符合条件的物业管理区域应召开业主大会,成立业主委员会。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区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和居(村)委员会负责组织并指导成立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筹备组。


  筹备组可由业主五至七名、社区居(村)民委员会和建设单位代表各一名组成,社区居(村)民委员会代表为首次业主大会筹备组组长。


  第九条 筹备组应当在成立后60天内完成下列筹备工作,并于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15日前在物业管理区域内的显著位置向业主公告:


  (一)确定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的时间、地点、形式和内容;


  (二)确认业主身份和业主人数以及业主大会会议上的投票权数;


  (三)确定业主委员会成员候选人产生办法和名单,并公示征询意见;


  (四)草拟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五)确定业主代表产生的条件、方式和人数,组织推选业主代表;


  (六)依法拟定首次业主大会会议表决规则,制定业主委员会选举办法;


  (七)筹备工作的经费预算;


  (八)做好召开首次业主大会会议的其他准备工作。


  前款规定的各项内容,应当在首次业主大会会议召开十五日前,以书面形式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



  建设单位与前期物业服务企业应积极协助筹备组开展工作,提供业主大会会议场地和业主联系方式等相关资料。筹备组对业主相关资料负有保密义务。


  第十条 开发项目为产权式酒店的,应在产权式酒店营业前召开首届业主大会,讨论通过包租返利、物业服务费标准等事项,并选举业主委员会。


  第十一条 业主大会会议(除首次)由业主委员会按照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组织召集。以下情况业主委员会应当及时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临时会议:


  (一)全体业主20%以上提议的;


  (二)发生重大事故或者紧急事件需要及时处理;


  (三)业主大会议事规则或者管理规约规定的其他情况。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区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公安派出所、居(村)民委员会应邀列席业主大会会议或业主大会临时会议。


  第十二条 当选的业主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应当至少有一人长期在三亚工作或生活。业主委员会自选举产生之日起30日内,持下列材料到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和所在地区管理委员会或镇人民政府同时备案:


  (一)业主委员会成员名单及相关资料;


  (二)召开业主大会会议的有关原始资料;


  (三)管理规约、业主大会议事规则;


  (四)业主大会决议的其他事项。


  前款所列备案事项发生变化的,业主委员会应当在30日内办理备案变更手续。


  第十三条 业主委员会执行业主大会的决定事项,履行下列职责:


  (一)召集业主大会会议,报告物业管理的实施情况;


  (二)草拟管理规约和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的修订草案;


  (三)代表业主与业主大会选聘的物业服务企业签订物业服务合同;


  (四)及时了解业主、物业使用人的意见和建议,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物业服务合同;



  (五)监督业主和物业使用人遵守法律法规和管理规约;


  (六)协助行政职能部门、区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和居(村)民委员会做好社会治安、社会稳定、人口与计划生育等社会事务工作;


  (七)代表业主依法向有关部门反映业主的合理诉求;


  (八)法律、法规和业主大会赋予的其他职责。


  业主委员会换届时,原业主委员会应当在十日内将保管的档案资料、印章和其他属于全体业主共同所有的财物,移交给新一届业主委员会。


  业主委员会委员职务终止时,应当在五日内将其保管的有关资料、印章和财物移交业主委员会。


  第十四条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工作经费由全体业主承担,工作经费可以由业主分摊,也可以从物业共有部分经营所得收益中列支。工作经费筹集、管理和使用的具体办法由业主大会决定。


  第十五条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应当依法履行职责,不得作出与物业管理无关的决定,不得从事与物业管理无关的活动,不得做出有损物业服务企业和业主利益的事情。


  业主大会、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违反法律、法规的,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应当责令限期改正或者撤销其决定,并通告全体业主;业主大会或者业主委员会作出的决定,侵害业主合法权益的,受侵害的业主可以请求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依法处理或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章 物业管理服务


  第十六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具有独立的法人资格,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取得营业执照;按照规定取得物业服务企业资质证书,并按核定的资质等级从事物业服务活动。


  本市以外物业服务企业来三亚从事物业服务活动的,要向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登记备案。


  从事物业服务的人员应当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并定期参加物业管理相应的职业教育培训。


  第十七条 物业服务企业资质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每年审查复核一次。复核前,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应征求社区居委会的意见,审查复核不合格的,依法注销其资质证书或资质备案证书。物业服务企业的资质每年审查复核后由物业行政主管部门向社会公布。


  社区居委会的意见为物业服务企业是否审查复核合格的重要依据。社区居委会也可以直接向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建议注销物业服务企业资质证书或资质备案证书。


  第十八条 被注销物业服务企业资质证书或资质备案证书的物业服务企业应在30日内撤离物业服务区域,并向业主委员会移交设施设备资料、业主资料等相关资料。拒绝撤离或拒绝移交的,由工商、公安、综合执法、物价、住建等部门依法联合查处。


  第十九条 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对物业及其环境、秩序进行管理,提供相应服务,按照合同约定收取物业服务费以及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日常维修养护费等相关费用,接受业主和业主委员会对其履行物业服务合同情况的监督。


  物业服务企业对侵害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私搭和乱建的行为,应予以制止,如制止无效应向市综合执法部门举报,由市综合执法部门依法处理。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每年向业主公布一次专项维修资金使用和日常维修养护费收支情况,以及利用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的经营收益情况。共用部分、共用设施的经营收益的使用由业主共同决定。


  物业服务企业对业主个人信息和资料负有保密义务。


  第二十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听取业主、物业使用人和业主委员会对物业服务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业主的投诉,提高物业服务水平。


  物业服务企业可以根据物业管理区域的实际情况,在原有物业服务合同的基础上,提供有偿特色化服务,有需要的业主可与物业服务企业签订服务协议,费用由双方约定。


  第二十一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建立健全物业管理区域安全防范制度和制订安全防范应急预案,并根据物业服务合同配备相应数量的安全防范工作人员。发生突发事件时,物业服务企业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当及时向区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和有关行政管理部门报告,协助做好救助工作。


  物业服务企业应定期组织对工作人员的安全防范知识培训,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应协助做好培训工作。



  第二十二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定期检查或配合相关部门检查水、电、气等基础设备设施的运营情况,对可能存在的隐患要及时发现、及时处理,并告知业主。


  物业服务企业应建立基础设备设施运营应急预案,在入住高峰期到来之前进行水、电、气等基础设备设施满负荷运转应急演练。当突发事件发生时,物业服务企业在采取应急措施的同时,应当及时向政府热线和有关部门报告,并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工作。


  第二十三条 物业服务企业应当积极配合区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和居(村)民委员会开展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等社会事务工作。  


  政府有关部门、区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和居(村)民委员会应当支持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不得干预物业服务企业正常经营和服务活动。


  第二十四条 对于物业服务企业缺乏服务诚信,多次被投诉或引起矛盾纠纷,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或区管理委员会、镇人民政府依法责令限期整改;情节严重的,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依法降低或注销该企业物业服务资质。  


  第二十五条 在物业服务合同期限内无法履行合同约定需提前解除物业服务合同的,解除合同的一方应当在两个月前将解除时间、原因书面告知合同另一方。解除合同的一方应当提前一个月以书面形式同时告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辖区管理委员会或者镇人民政府,并在物业管理区域内公告。


  第二十六条 物业服务合同届满前,业主委员会通过业主大会或书面形式选聘新的物业服务企业的,应当在选聘前30日内书面报告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


  第二十七条 物业服务合同解除或终止后,业主或者物业使用人所欠的物业服务费、水电费及其他费用,应当在合同解除或终止后30日内清偿完毕;业主委员会和新聘物业服务企业应当协助追缴。原物业服务企业与新聘物业服务企业应积极协商并妥善解决债权债务问题。原物业服务企业不得以业主或物业使用人欠费为由拒绝办理移交手续。


  第四章 前期物业管理


  第二十八条 前期物业管理是指物业管理区域成立业主大会选举业主委员会之前,建设单位委托物业服务企业进行物业服务的活动。  


  第二十九条 新建物业出售前,建设单位应当通过招标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进行前期物业服务,并签订前期物业服务合同。但住宅物业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以下、非住宅物业建筑面积1万平方米以下的,经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批准,可以采用协议方式选聘具有相应资质的物业服务企业。



  前期物业招标活动由建设单位组织,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派人现场监督。招标后10个工作日内,建设单位持相关招标材料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进行前期物业管理备案。



  前期物业服务合同至业主大会选聘出新的物业服务企业之日止。 

 
  第三十条 建设单位在物业竣工验收合格后90日内,应当将下列材料报市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部门:

  (一)物业建设项目的各项批准文件;


  (二)各类建筑物、场地、设施设备的清单;


  (三)竣工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结构、设备竣工图、配套设施、地下管网工程竣工图等其他竣工验收资料;


  (四)设施设备安装、使用和维护保养等技术资料;


  (五)物业质量保修文件和物业使用说明文件;


  (六)其他相关资料。


  第三十一条 建设单位应当按照不少于物业管理区域建筑总面积的千分之二的比例无偿配置物业服务用房,但最低不少于50平方米,最高不超过500平方米。业主委员会的办公用房从物业服务用房中调剂。

 
  物业服务用房不得买卖和抵押,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改变其用途。


  第三十二条 建设单位交付住宅物业时,小区配套公共设施设备、环境绿化等应达到竣工综合验收的使用要求,应当向业主提供《住宅质量保证书》和《住宅使用说明书》,按照相关规定,承担物业的保修责任。


  第三十三条 物业交付使用前,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规划、消防、供水、供电、园林环卫等相关部门应当对物业管理区域配套设施设备的完善情况和工程质量进行检查,并对发现的问题责令开发建设单位依法改正,未改正完毕的不得交付使用。


  第三十四条 物业服务企业承接物业时,应当对物业公共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查验。建设单位应当向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提供本办法第三十条的资料。



  第五章 物业的使用和维护


  第三十五条 业主对其建筑物专有部分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对专有部分以外的共有部分享有共同使用、共同管理和分享收益的权利,并承担共同维护、分摊物业服务费及相关费用等义务;业主不得以放弃权利为由不履行义务。


  业主行使权利不得危及建筑物的安全,不得损害其他业主的合法权益。


  第三十六条 物业管理区域内按照规划建设的房屋、公共建筑和共用设施设备,不得改变其用途。


  业主、物业服务企业、建设单位确需改变房屋、公共建筑和公用设施设备用途的,应当经业主大会讨论通过,并依法办理相关手续。


  第三十七条 建设单位应该按照规划的要求建设车位、车库,不得将规划中的车位、车库改做他用。



  通过出售、附赠的方式将车位、车库处分给业主的,建设单位应当依法取得车位、车库权属登记后方可出售、附赠。


  物业管理区域规划配置的车位、车库数量少于本区域房屋套数时,每户业主只能购买或租赁一个车位或车库。


  第三十八条 物业管理区域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损害房屋承重结构,改变房屋外貌,擅自改变房屋设计用途;


  (二)违反有关规定存放易燃、易爆、 剧毒、放射性物品,损坏或者违章使用电力、燃气、消防设施;



  (三)占用或损坏物业共用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及相关场地;


  (四)违反规定进行房屋装饰装修、违章加建、改建;


  (五)乱丢垃圾,高空抛物,排放有毒有害物质或超标排放污染气体,发出超标噪声;


  (六)未经许可擅自在个人住房和物业共用部位及相关禁止场所悬挂、张贴广告和横幅;


  (七)利用物业从事危害公共利益活动或违法活动;


  (八)违反有关规定饲养动物;


  (九)法律法规禁止的其他行为。


  物业管理区域内发生上述行为时,业主委员会及业主、物业使用人和物业服务企业有权依照法律法规以及管理规约,要求行为人排除妨害、恢复原状或者赔偿损失,并报告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处理。业主对侵害自己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三十九条 在国家规定的保修期限内,物业由开发建设单位负责维修。保修期限届满后,业主对专有部分负责维修、养护;业主专有部分以外的公共部位、共用设施设备(含消防设施设备),由物业服务企业按照物业服务合同约定负责维修、养护。


  物业公共部位、公用设施设备(含消防设施设备)的大中修、更新、改造费用从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未缴存专项维修资金的,由业主按照各自专有部分面积的比例分摊。


  物业服务企业对物业公共部位、共用设施设备进行维修、养护时,业主和相关物业使用人必须给予配合。
第四十条 建设或改造验收后移交给专业经营单位的物业管理区域内供水、供电、供气、通信、有线电视等专业经营设施设备的维修养护和更新改造费用,由专业经营单位承担,不得从专项维修资金中列支。



  第四十一条 有两个以上业主的新建住宅和非住宅物业,应当按照规定交纳专项维修资金。建设单位预留的自用房屋,由建设单位交存。廉租房和公共租赁房由市政府财政部门交存。专项维修资金应当按照规定给交存人计息。


  未建立专项维修资金或者专项维修资金余额不足的物业项目,业主委员会根据业主大会的决定组织业主交纳或者续交专项维修资金。


  专项维修资金的管理、使用,按照国家、省、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六章 物业服务收费


  第四十二条 物业服务收费实行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


  政府指导价执行省价格主管部门和省住房和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制定的标准。


不分页显示   总共2页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