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常州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暂行办法

时间:2024-06-18 00:24:34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229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常州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暂行办法

江苏省常州市人民政府


常州市人民政府文件

常政发[2001]86号

关于颁发《常州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暂行办法》的确知

各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现将《常州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暂行办法》颁发给你们,望认真贯彻执行。

二00一年五月三十一日


常州市公共体育设施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对体育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实施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人《江苏省体育设施管理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公共体育设施是指向社会开放的、不以营利为目的的体育馆、体育场、健身苑等。

第三条 市、所辖市体育行政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使用实施监督、管理和指导。

规划、建设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依法对公共体育设施进行管理。

第四条 市、所辖市人民政府应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各级人民政府要按照国家和省对公共体育设施用定额指标的规定,按照统筹安排、合理布局、规划实用、方便群众的原则,把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第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随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公益体育事业的投入,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调整资金支出结构,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第六条 鼓励和吸引外资和民间资金兴建公共体育设施。

第七条 新建住宅区必须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和《城市公共优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暂行规定》的规定,按每千人300平方米的标准规划、建设公共体育设施。

前款规定的定额指标不含社区内的学校体育设施,建设项目应当与住宅小区的主体工程同步实施。项目竣工后,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会同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审查建设单位报送的竣工验收备案文件。

第八条 新建住宅区未按国家定额指标和规划要求配建公共体育设施的,体育、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督促其实施。

第九条 在体育设施配套不足的居民集中居住区进行改建和扩建时,建设单位必须依照规划同步建设为居民服务的公共体育设施。

第十条 城市规划确定的公共体育规划用地,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或改变其用地性质。

第十一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侵占。破坏和挪用公共体育设施,不得擅自改变其使用性质和用途,因特殊民政部需临时占用的,应经体育行政管理部门和规划部门批准,并及时归还;按照城市规划发言权烃体育场地用途的,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先行择地新建偿还。

第十二条 由街道和镇管理辖区内已建成的健身工程和市民健身苑、健身点。

第十三条 民办的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按照《体育类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审查与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十四条 公共体育设施必须向社会开放。鼓励学校和工矿企业非公共体育设施在保证本单位体育活动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

第十五条 公共体育设施在保证体育活动的前提下,可以开展有益于社会的其他活动,其收入主要用于体育设施的保养、维修和日常管理。

第十六条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对不需要增加投入和专门服务的活动项目,不得收费;需要消耗水、电、气或器材有损耗的,经财政、物价部门核定后可以适当收费,但不得以营利为目的。

公共体育设施收费对残疾人、学生实行半价优惠,对6O岁以上的老人实行免费,每年六月一日,免费为少年儿童开放。

第十七条 公共体育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使用、维修、安全、卫生等管理制度,定期对公共体育设施进行修缮保养,保证公共体育设施的正常使用。

第十八条 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单位应按规定配备经培训合格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或社会体育专业技术人员。未经培训合格的人员不得上岗服务。

第十九条 侵占、破坏公共体育设施的,由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第二十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的,由体育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有关规定进行查处;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
2001年5月31日

  【要旨】
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第九十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在从业期间和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必须遵守劳动合同约定的竞业禁止条款,保守原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以及与知识产权相关的其他保密事项,否则,劳动者将承担违约责任,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还要承担赔偿责任。但从法律规定看,我国劳动合同法对竞业禁止制度的适用进行了严格限制和制约。实践中,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协议,但必须在协商一致基础上,对竞业禁止的内容、时限、区域范围等作出明确具体的约定,并实际履行竞业禁止补偿金的支付义务,否则,竞业禁止对劳动者无效。
【案例】
张某 2008年4月5日与环球化工厂签订劳动合同,担任技术员,合同期限四年。双方所签订的劳动合同中约定:“接触甲方商业秘密的员工,离职后(解除合同、被辞退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两年内不得在中国境内的其他化工企业工作,更不得在其他化工企业使用、传授甲方的技术成果。否则,该员工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并赔偿甲方的经济损失。对此,甲方有权视情况与乙方另外签订竞业限制协议,对乙方竞业限制的范围、补偿标准及其形式作出更为明确具体的约定。”
2011年8月,张某因休假事宜与环球化工厂发生争议,环球化工厂以张某违反企业职工管理规定为由辞退了张某。张某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坏球化工厂支付经济补偿金、工资、加班费等。同时,环球化工厂也提出劳动仲裁申请,要求张某赔偿因违反竞业禁止规定造成的经济损失若干。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支持了张某请求,驳回了环球化工厂要求张某赔偿的请求。2011年12月,环球化工厂向法院起诉,请求判令张某赔偿因违反竞业禁止给化工厂造成的损失。
法院经审理后认为,根据劳动法与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与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协议,但应明确约定竞业禁止期限、限制区域及经济补偿支付数额及方式等,并实际支付劳动者竞业禁止赔偿金,否则,竞业禁止条款对劳动者不具有法律约束力。环球化工厂未能提供证据证明其与张某之间签订了具体明确的竞业限制协议,且实际支付了张某竞业禁止补偿金,因此,其要求张某赔偿因违反竞业禁止义务造成的损失的诉讼请求依法不应得到支持。据此,法院判决驳回了环球化工厂的诉讼请求。判决后,双方在法定期限内皆未提起上诉。
【点评】
一、竞业禁止是权利与义务的统一
竞业禁止是指负有特定义务的劳动者在任职期间或者离任后的一定期间内,不得自营或者为他人经营与所任职的企业同类性质的行业,不得泄露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竞业禁止即是用人单位的权利,也是其义务。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有权与特定的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协议,限制劳动者离职后一定时段内不得从事某种业务、行为和营业;限制劳动者对商业秘密的泄漏和使用,目的是为维持用人单位在某些技术领域的竞争优势。然而,用人单位在行使竞业禁止权利的同时,应履行相应的义务。根据竞业禁止协议的约定,劳动者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的竞业禁止期间将不能利用自己比较占优势的从业技术进行劳动以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必将导致劳动者竞业禁止期间收入的降低、生活质量的下降。为了保障劳动者竞业禁止期间的生活质量,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三条、第二十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约定竞业禁止条款时,应当约定经济补偿金。用人单位不约定竞业禁止经济补偿金或不实际支付该经济补偿金的,竞业禁止约定条款对劳动者无效。
二、竞业禁止协议应遵守公平合理原则
竞业禁止包括法定竞业禁止和约定竞业禁止。法定竞业禁止,是指基于法律的直接规定而产生的竞业禁止。竞业限制的人员只限于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禁止的范围、地域、期限的约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在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后,竞业禁止人员到与本单位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有竞争关系的其他用人单位,或者自己开业生产或者经营同类产品、从事同类业务的竞业限制期限,不得超过二年。用人单位在与劳动者签订竞业禁止协议时,应当就竞业禁止期间的经济补偿金、竞业禁止劳动者的主体范围和保密事项范围、竞业禁止的地域范围和竞业禁止年限进行合理的限制。
三、企业和员工都须慎重对待竞业禁止
为了有效保护企业的利益,企业与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合同应遵循三条原则:一是竞业禁止只能是限制员工的择业权,而不能是剥夺其就业权;二是企业在限制员工的择业权时应给予劳动者合理的补偿;三是竞业禁止时间不宜过长,避免影响员工依法享有的就业择业权利。另外,竞业禁止是对劳动者择业权利的一种限制和损害,对于一些特殊行业的技术人员来讲甚至意味着彻底放弃,对社会、对本人都是资源浪费。因此,立法部门、司法部门在法律的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对企业的竞业禁止行为进行严格限制和制约,不能将其变成一种契约自由行为,应当加大对劳动者的保护力度,防止企业滥用竞业禁止方式损害劳动者的就业权利。用人单位应充分尊重劳动者所享有的劳动权利和义务,在与劳动者约定竞业禁止协议时,充分考虑竞业禁止的时间、地域和范围等问题,避免违反国家法律和公共政策,避免侵害劳动者的生存条件和择业自由。

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实施办法》的通知

财政部 组织部 民政部 等


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实施办法》的通知

1994年9月1日,财政部、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总后

财政部、中共中央组织部、民政部、人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印发《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实施办法》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国务院各有关部门,各大军区、各军兵种、总参谋部、国防科工委、军事科学院、国防大学,武装警察部队:
军队工资制度改革后,为了解决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的生活待遇,经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批准,现将《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的实施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关于调整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的实施办法
根据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关于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生活待遇的有关规定,经研究决定,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随军队工资制度改革调整生活待遇。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一、实施范围
(一)1981年以来纳入国家安置计划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干部,1981年底前移交政府安置、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转发〈关于解决一九八一年前军队移交政府安置的离休干部待遇问题的请示〉的通知》(中办发〔1991〕11号)规定,改为军队离休干部待遇的离休干部;
(二)1958年以来移交政府安置、执行军队干部退休生活费标准的退休干部;
(三)移交政府安置的退休志愿兵。
二、增加离休退休费
(一)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离休退休的干部,按同职级在职军官、文职干部的职务工资、军衔(级别)工资和基础工资的平均增资额增加离休退休费,具体标准见附件1。
1988年9月底以前离休退休的执行地方原高教、科研、卫生、工程、文艺等一至六级的专业技术干部,按照附件1明确对应的军队干部专业技术等级一至六级,增加离休退休费。
(二)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离休的干部,离休费按离休时基本工资的全额计发。
(三)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退休的干部,退休费,职务工资和军衔(级别)工资,军龄20年(含)以下的,按85%计发,军龄20年以上的,从第21年起,每增加1年增发1%,最高不超过100%;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军龄工资每年1元)全额计发。退休干部中立功受奖的,在高原、边防、海岛等艰苦地区工作的,1953年12月31日前入伍的,因战、因公负伤致残被评为二等乙级以上残废等级的,患二、三期矽肺病基本丧失工作能力的等,需提高退休费比例的,仍按照现行规定执行。
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退休的干部,原按基本工资百分比计发的退休费,调整为:军龄工资全额发给,其余部分按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退休干部的退休费比例重新确定。
(四)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退休的志愿兵,比照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的标准增加退休费,具体标准见附件1。原按工资百分比计发的退休费,调整为:军龄工资全额计发,伙食费标准计入退休费的部分予以扣除,其余部分按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退休干部的退休费比例重新确定。
1993年10月1日以后批准退休的志愿兵(士官),退休费,军衔等级工资,按退休干部职务、军衔(级别)工资计发比例和规定执行,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全额计发。
退休志愿兵立功受奖、在艰苦地区工作和因战、因公负伤致残等提高退休费比例的,按退休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五)驻西藏地区的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的军龄工资,由现行的每年1元调整为2元。
三、执行军人职业津贴
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执行军人职业津贴,具体标准见附件2。
四、现行补助补贴的归并和保留
(一)离休干部原享受的洗理费、书报补助费、副食品价格补贴、肉价补贴、肉蛋菜价格补贴、燃料价格补贴、伙食补助、粮油煤价格补贴、福利补助费,一部分并入离休费,一部分予以保留。副团职以上离休干部的166元补助补贴,并入离休费56元,保留福利补助60元、伙食补贴50元;正营职以下离休干部的164元补助补贴,并入离休费54元,保留福利补助60元、伙食补贴50元。
(二)退休干部的各项补助补贴,从这次工资制度改革起,由原来按安置地政府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执行,调整为按照军队规定的项目和标准执行。并入退休费的标准为,副团职以上56元,正营职以下54元。保留福利补助60元、伙食补贴50元。
退休干部的补助补贴按统一的项目和标准执行后,不再执行安置地政府规定的补助补贴。1993年10月后已享受的予以冲销。
按照民政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给移交政府安置管理的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发生活补助费的通知》(〔1993〕政干字第631号规定发放的生活补助、福利补助和伙食补贴,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后,已分别并入退休费和保留的福利补助、伙食补贴中,从1993年10月起停发,此后已发的予以冲销。
(三)有些地区离休退休干部执行军队规定的补助补贴标准,副团职以上超过166元的部分,正营职以下超过164元的部分,并入离休退休费。
(四)离休退休干部除按本条第(一)、(二)款规定并入离休退休费和保留福利补助、伙食补贴的标准外,按照军队有关规定执行的1979年起发放的副食品价格补贴,1985年工资改革增加的生活补贴费,1988年军队干部工资结构调整增加的工资,从1994年1月起,并入离休退休费。
离休退休干部的防暑降温费、房租补贴(原住房补贴,下同)、政府特殊津贴、早期回国定居专家的生活津贴,离休干部的公勤费、交通费、服装费、荣誉金、1至2个月离休费的生活补贴等,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部分离休干部按照参加革命工作时间计发的每年1至2个月的生活补贴,从1994年1月起,以工资制度改革后的离休费为基数计发。
(五)退休志愿兵的各种补助补贴,并入退休费18.5元,保留福利补助25元,副食补贴35元。1985年工资改革增加的生活补贴费,从1994年1月起,并入退休费。防暑降温费、房租补贴等,仍按现行规定执行。
五、地区津贴
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的地区津贴,均统一执行军队的规定。现享受地区性补助的人员,暂按1993年9月30日以前的地区性补助数额计发,待新的地区津贴制度出台后,再按照新的规定执行。
六、审批手续
1993年12月31日以前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和退休志愿兵增加离休退休费、军人职业津贴等待遇,由所在地政府地区级以上管理部门审批(审批表式样见附件5、6、7)。
职务等级不明确的离休退休干部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参照附件3确定。
七、经费开支
这次调整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生活待遇所需经费,1993年10月至12月增加的经费和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1994、1995年的军人职业津贴、伙食补贴经费,从军费开支;由总后勤部分年度一次性拨给民政部门。从1994年1月起(其中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的军人职业津贴和伙食补贴经费,从1996年1月起),按照现行有关规定,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开支。
武装警察部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随工资制度改革调整生活待遇,亦按上述规定办理。需武警部队开支的经费,由武警部队分年度一次性拨给民政部门。
八、其他
(一)1993年10月1日以后逝世的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可按照本办法调整生活待遇,并按规定补发有关经费。
(二)被拘留或立案审查的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现继续发给离休退休费的,可按照本办法调整生活待遇;停发离休退休费的,暂不调整生活待遇,待结案后按有关规定办理。
(三)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在这次工资制度改革后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的基数,按照附件4的规定执行。
(四)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移交政府安置管理后,各项生活待遇均按军队统一的项目和标准执行,不再执行安置地政府规定的各项补助补贴。上述移交政府安置的军队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的各项生活待遇,由中央军委有关部门和国务院有关部门研究商定,共同发文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军队有关单位执行。
移交政府安置管理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调整各项生活待遇所需经费,当年(以发文时间为准)剩余月份的由军费开支,从第二年1月起,按现行财政管理体制分别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解决。凡由军队和武警部队开支的经费,由总后勤部和武警部队拨给民政部门。
本实施办法,除已明确规定执行时间的项目外,其余从1993年10月1日起执行。执行中的有关问题,由民政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商财政部同意后统一解释。
附件:1.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增加离休退休费标
准表;
2.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发放军人职业津贴
标准表;
3.关于移交政府安置的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离休退
休干部按相应职务等级增加离休退休费的方法;
4.关于明确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基数的通知;
5.军队离休干部增加离休费等待遇审批表;
6.军队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等待遇审批表;
7.军队退休志愿兵增加退休费等待遇审批表。
附件1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增加离休退休费标准表
单位:元/月
------------------------------------------------------------------
| 干部职务(专业技术)等级 |志愿兵级别|离休退休|
| | |费标准 |
|----------------------------------------|----------|--------|
|军委委员 | | 一 级 | |700 |
|----------|----------------|----------|----------|--------|
|大军区正职| | 二 级 | |640 |
|----------|----------------|----------|----------|--------|
|大军区副职|按大军区副职待遇| 三 级 | |580 |
|----------|----------------|----------|----------|--------|
|正 军 职|按正军职待遇 | 四 级 | |520 |
|----------|----------------|----------|----------|--------|
|副 军 职|按副军职待遇 | 五 级 | |480 |
|----------|----------------|----------|----------|--------|
|正 师 职| 正 局 级 | 六 级 | |420 |
|----------|----------------|----------|----------|--------|
|副 师 职| 副 局 级 | 七 级 | |370 |
|----------|----------------|----------|----------|--------|
|正 团 职| 正 处 级 | 八 级 | |310 |
|----------|----------------|----------|----------|--------|
|副 团 职| 副 处 级 | 九 级 |七、八级 |250 |
|----------|----------------|----------|----------|--------|
|正 营 职| 正 科 级 | 十 级 |五、六级 |220 |
|----------|----------------|----------|----------|--------|
|副 营 职| 副 科 级 | 十一级 |三、四级 |180 |
|----------|----------------|----------|----------|--------|
|连职以下 | 科员以下 |十二级以下|一、二级 |140 |
|----------|----------------|----------|----------|--------|
| |1.增加离休退休费标准包括职务、军衔和基础工资三 |
| 说 明 | 部分 |
| |2.此表中职务等级对应关系,仅限于增加离休退休 |
| | 费,不涉及及其他待遇。 |
------------------------------------------------------------------
附件2 军队离休退休干部、退休志愿兵发放军人职业津贴标准表
单位:元/月
--------------------------------------------------------------------------------------------
| | 退 休 志 愿 兵 |军人职|
| 干部职务(专业技术)等级 |------------------------------------------|业津贴|
| |1993.9.30前|1993.10.1后|标 准|
|------------------------------------|--------------------|--------------------|------|
|大军区 | 按大军区 |一、二、三级| | | |
|副职以上| 副职待遇 | | | |80 |
|--------|------------|------------|--------------------|--------------------|------|
|正军职 |按正军职待遇| 四 级 | | |75 |
|--------|------------|------------|--------------------|--------------------|------|
|副军职 |按副军职待遇| 五 级 | | |70 |
|--------|------------|------------|--------------------|--------------------|------|
|正师职 | 正 局 级| 六 级 | | |65 |
|--------|------------|------------|--------------------|--------------------|------|
|副师职 | 副 局 级| 七 级 | | |60 |
|--------|------------|------------|--------------------|--------------------|------|
|正团职 | 正 处 级| 八 级 | | |55 |
|--------|------------|------------|--------------------|--------------------|------|
|副团职 | 副 处 级| 九 级 |军龄29年以上 |四级满10年 |50 |
|--------|------------|------------|--------------------|--------------------|------|
|正营职 | 正 科 级| 十 级 |军龄24至28年 |四级满5年 |45 |
|--------|------------|------------|--------------------|--------------------|------|
|副营职 | 副 科 级| 十一级 |军龄19至23年 |四级不满5年 |40 |
|--------|------------|------------|--------------------|--------------------|------|
|正连职 | 一级科员 | 十二级 |军龄14至18年 | 三 级 |35 |
|--------|------------|------------|--------------------|--------------------|------|
|副连职 | 二级科员 | 十三级 |军龄10至13年 | 二 级 |30 |
|--------|------------|------------|--------------------|--------------------|------|
|排 职 | 办 事 员| 十四级 | 军龄6至9年 | 一 级 |25 |
--------------------------------------------------------------------------------------------
说明:此表中职务等级对应关系,仅限于执行军人职业津贴
标准,不涉及其他待遇。

附件3关于移交政府安置的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按照相应职务等级增加离休退休费的办法
根据1979年总政治部《关于评定行政职务等级工作的通知》(〔1979〕25号)规定,各级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秘书,院校教员,军事科学研究人员,以及其他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干部,均评定了行政职务等级,一般分别评为排、正副连、营、团和副师职。在此之前已批准离休退休的干部,未明确行政职务等级。这次军队工资制度改革,中央军委确定,1993年9月30日以前批准离休退休的干部,按照同职级在职军官、文职干部的平均增资额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对移交政府安置的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和行政19级以下的离休干部,按照职务等级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的标准,以不同时期的工资级别为基础,比照资历相当的职务等级明确的离休退休干部衡量确定。
一、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按照《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范围表》(附后)所列工资级别对应的范围衡量确定。
各级机关的参谋、干事、助理员、秘书,一般团级单位最高为副营职,师级单位最高为正营职,军级单位最高为副团职,大军区级单位最高为正团职,总部机关最高为副师职。同等工资级别、军龄相当的这类机关退休干部,增加的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最高不得超过所在机关参谋、干事、助理员、秘书最高编制职务的标准;其增加退休费的标准,也因所在机关的不同而有所区别。例如,行政17级参谋、干事,在军级机关工作的增加退休费250元,在师级机关工作的增加退休费220元。从上级机关调下级机关工作后行政级别未作调整的,可在原上级机关行政干部编制职务的范围内,确定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标准。因部队精简整编,原所在机关等级难以确认的,可依据其军龄和工资级别,比照条件相当的退休干部确定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标准。
退休的专业技术干部,原则上同机关干部统一衡量,确定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标准。对资历比较深的,可不受所在单位行政干部编制职务等级的限制,按照《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范围表》所列范围确定。
在衡量确定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按照职务等级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时,还应与职务等级明确的资历相当的退休干部通盘考虑,保持基本平衡,以免出现新的矛盾。
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后,地方政府和军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三总部有关规定,已明确职务等级待遇的,按已明确的职务等级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
二、职务等级不明确的行政18级(含)以上的离休干部,按照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和总政治部的规定享受的职级待遇增加离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职务等级不明确的19级以下的离休干部增加离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原则上按照退休干部的办法确定,低于正连职的按照正连职的标准增加。
三、对这部分离休退休干部按照职务等级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由地区级以上管理部门确定。对其中因情况复杂难以确定的人员,由地区级管理部门提出意见,商当地军分区或卫戍区、警备区政治部确定。
四、职务等级不明确的离休退休干部,这次仅对应同职级在职干部的平均增资额增加离休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不涉及变更其他待遇。
职务等级不明确的军队退休干部增加退休费范围表
--------------------------------------------------------------------------
| 原 工 资 级 别 | 增 加 标 准 |
|--------------------------------------------|------------------------|
|65年5月前|65年6月至|72年5月至79| 退休费 |军人职业津贴|
|批准退休的 |72年4月批|年底批准退休的 |(元/月)|(元/月) |
| | 准退休的 | | | |
|------------|------------|----------------|----------|------------|
| | 14级 | 14级 | 370 | 60 |
|------------|------------|----------------|----------|------------|
| 副团级 | 15级 | 15、16级 | 310 | 55 |
| 准团级 | | | | |
|------------|------------|----------------|----------|------------|
| 正营级 |16、17级| 17、18级 | 250 | 50 |
|------------|------------|----------------|----------|------------|
| 副营级 | 18级 |19级,60年前| 220 | 45 |
| | |入伍的20级 | | |
|------------|------------|----------------|----------|------------|
| 正连级 | 19级 |20级,64年前| 180 | 40 |
| | |入伍的21级 | | |
|------------|------------|----------------|----------|------------|
| 副连级 | 20级 |21级,62年前| 140 | 35 |
| | |入伍的22级 | | |
|------------|------------|----------------|----------|------------|
| 正排级 | 21级 | 22级 | 140 | 30 |
|------------|------------|----------------|----------|------------|
| 副排级 |22级以下 | 23级 | 140 | 25 |
|----------------------------------------------------------------------|
| |①原为机关参谋、干事、助理员、秘书等职务等级不明确的退休干 |
| | 部增加退休费,总部机关的最高为370元,大军区级机关的最 |
|说| 高为310元,军级机关的最高为250元,师级机关的最高为220 |
| | 元,团级机关的最高为180元。 |
| |②资历比较深的专业技术退休干部不受本单位行政干部编制职 |
|明| 务等级限制,按此表的工资级别对应增加退休费和军人职业津 |
| | 贴。 |
| |③职务等级不明确的19级以下离休干部原则上亦按此表对应范 |
| | 围增加离休费和军人职业津贴。 |
--------------------------------------------------------------------------

附件4总后勤部财务部关于明确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基数的通知(摘要)
根据中央军委《军队工资制度改革方案》(〔1993〕13号)和总部有关规定,现将计发各类人员生活待遇的基数明确如下:
二、计发离休费用的基数
(一)基本离休费(下同)
1.离休时离休费:干部本人在职时计发的最后1个月基本工资。
2.离休后增加的离休费:1979年起实行、1985年6月底以前离休的干部享受的副食品价格补贴;1985年7月起实行的23元生活补贴费;1988年10月增加的30至40元工资;1989年10月、1991年5月、1992年3月、1992年7月、1992年10月和1993年10月增加的离休费;按照总后勤部〔1993〕后财字第759号通知并入离休费的补助补贴。
(二)安家(易地安家)补助费
1.基本离休费。
2.地区津贴。
(三)生活补贴(即1945年9月2日以前参加革命的离休干部,每年增发的1至2个月工资)
1.离休当年为本人在职时最后1个月基本工资,从第二年起为每年1月份发放的基本离休费。
2.地区津贴
三、计发退休费用的基数
(一)退休费(下同)
1.退休时退休费
(1)军官、文职干部
职务(专业技术等级)工资、军衔(级别)工资和地区津贴,按规定的退休费比例计发;基础工资、军龄工资和护教龄津贴,按全额计发。
(2)编外干部
①执行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按照军官、文职干部规定执行。
②未执行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编外时工资、编外后增加的工资、地区津贴,扣除现行军官、文职干部享受的基础工资数额后,按规定的退休费比例计发;基础工资数额、军龄工资和护教龄津贴,按全额计发。
(3)士官
军衔等级工资和地区津贴,按规定的退休费比例计发;基础工资和军龄工资,按全额计发。
2.退休后增加的退休费
1979年起实行、1985年6月底以前退休的干部享受的副食品价格补贴;1985年7月起实行的17元生活补贴费;1989年10月、1991年5月、1992年3月、1992年7月、1992年10月和1993年10月增加的退休费;按照总后勤部〔1993〕后财字第759号通知并入退休费的补助补贴。
(二)退休生活补助费
1.军官、文职干部
(1)基本工资:干部本人在职时计发的最后1个月的基本工资。
(2)地区津贴
2.编外干部
(1)执行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按照军官、文职干部规定执行。
(2)未执行军官、文职干部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
①基本工资:干部本人在职时计发的最后1个月的基本工资。
②地区津贴。
3.士官
(1)基本工资:按照现役士官计发的最后1个月的基本工资。
(2)地区津贴。
(三)退休安家补助费
1.军官、文职干部:离队时当月退休费。
2.编外干部:离队时当月退休费。
3.士官:离队时当月退休费。
四、计发牺牲、病故后6个月工资的基数
(二)离退休干部
1.离休干部:基本离休费、地区津贴、公勤费、交通费和荣誉金。
2.退休干部:退休费。
五、计发丧葬费的基数
(二)离退休干部
1.离休干部:基本离休费、地区津贴。
2.退休干部:退休费。
(三)军队供养的随军遗属
1.遗属定期生活补助费(不含各种价格补助、补贴)。
2.边远地区津贴。
(四)1955年前后复员、现为随军家属无工作的女同志
1955年前后复员、现为随军家属无工作的女同志生活补助费(不含各种价格补助、补贴)。
六、地区津贴的执行办法
根据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关于贯彻〈军队工资制度改革方案〉的实施办法》(〔1993〕后联字4号文件)规定,本通知中“地区津贴”,暂按1993年9月30日以前的地区性补助数额计发。
七、金额尾数的处理办法
按上述规定的基数计算后,各项费用一律保留到元,元后第一位小数“四舍五入”。
本通知自1994年1月1日起执行。以往规定与此不符的,以本通知为准。
附: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基数表
计发各项生活待遇费用基数表
----------------------------------------------------------------------------------------------------------
|\ \ 项 | 基 本 工 资、 离 休 费、 退 休 费
| \ 基 \ |----------------------------------------------------------------------------
| \ 数 \ | 军官、文职干部 | 编外干部 |离休干部 |退休干部 |
| \ 范 \ 目 |--------------------------|----------------------|----------|----------|
| \ \ |职务|军衔|基|军龄|护龄|编外|编外|军龄|护龄|离休|离休|退休|退休|
| \ 围 \ | |(级|础| |教龄|时 |后增| |教龄|时 |后增|时 |后增|
| \ \ | |别)|工| | | |加的| | |离休|加离|退休|加退|
|费 用 区 分 \ \|工资|工资|资|工资|津贴|工资|工资|工资|津贴|费 |休离|费 |休费|
|--------------------------|----|----|--|----|----|----|----|----|----|----|----|----|----|
| |离 休 费 | | | | | | | | | |★ |★ | | |
|离 休|----------------|----|----|--|----|----|----|----|----|----|----|----|----|----|
| |安家(易地安家)| | | | | | | | | |★ |★ | | |
|费 用| 补 助 费 | | | | | | | | | | | | | |
| |----------------|----|----|--|----|----|----|----|----|----|----|----|----|----|
| |生 活 补 助 | | | | | | | | | |★ |★ | | |
|--------|----------------|----|----|--|----|----|----|----|----|----|----|----|----|----|
| |退 休 费 |% |% |★|★ |★ |% |% |★ |★ | | | | |
|退 休|----------------|----|----|--|----|----|----|----|----|----|----|----|----|----|
| | 生活补助费 |★ |★ |★|★ |★ |★ |★ |★ |★ | | | | |
|费 用|----------------|----|----|--|----|----|----|----|----|----|----|----|----|----|
| | 安家补助费 | | | | | | | | | | | |★ |★ |
|--------|----------------|----|----|--|----|----|----|----|----|----|----|----|----|----|
|牺牲病故|去世后6个月工资|★ |★ |★|★ |★ |★ |★ |★ |★ |★ |★ |★ |★ |
| |----------------|----|----|--|----|----|----|----|----|----|----|----|----|----|
|费 用|丧 葬 费 |★ |★ |★|★ |★ |★ |★ |★ |★ |★ |★ |★ |★ |
|--------|----------------|----------------------------------------------------------------------------
| |①表中“★”表示可按全额计发的项目;“%”表示按照规定比例计发的项目。
| |②执行军官、文职干部现行工资标准的编外干部,按照“军官、文职干部”的有关规定执行。
| |③“离休时离休费”指其在职时计发的最后一个月基本工资;“离休后增加的离休费”指1985年以来,
| | 工资标准时,离休干部增加的离休费(详见《通知》)。
|说 明|④“退休时退休费”指其退休时,按百分比和全额计发的退休费之和;“退休后增加的退休费”指1985
| | 次调整工资标准时,退休干部增加的退休费(详见《通知》)。
| |⑤“编外时工资”指1988年9月30日以前列入编外,从1988年10月1日起执行的编外干部工资
| | 资和护教龄津贴);“编外后增加的工资”指其在军官、文职干部历次调整工资时增加的工资(详见《通
| |⑥在计发编外干部退休费时,应在“编外后增加的工资”中扣除现行军官、文职干部享受的基础工资数额后
| | 比例计算;基础工资数额按全额计发。
----------------------------------------------------------------------------------------------------------
--------------------------------------------------------------------------
|公|交|荣|遗属|55年|
----------------------------| 地区津贴 | | | | | |
士 官 |退休士官 | | | | |定期|复 员|
----------------|----------|----------------|勤|通|誉| | |
军衔|基础|军龄|退休|退休|边远|地区|艰苦| | | |生活|女 同|
等级| | |时 |后增|地区|附加|地区| | | | | |
| | |退休|加退| | | |费|费|金|补助|志 补|
工资|工资|工资|费 |休费|津贴|津贴|补助| | | |费 |助 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在职干部历次调整 |
|
年以来在职干部历 |
|
表工资(不含军龄工 |
知》)。 |
,再按规定的 |
|
--------------------------------------------------------------------------